我们中国人――炎黄子孙,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特别重视姓名。因为,姓名作为一种特定符号,伴随每个人一生,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在同一家族系统内部,姓名仿佛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赋权力,大家共同道循着约定俗成的习惯,即不能重名,特别是不能重复五代以内的祖上之名。
姓名,人人都有,天天在用。如果把一个人比喻为商品,那么姓名就是该商品的商标与品牌。每个人都凭着自己的商标和品牌,参与社会实践,藉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如果,你不十分在意的话,姓名只是一种交流工具而已;如果非要给其下个定义,那么便可以这样说:姓名者,代号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有标志。在目前法律框架下,她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说属于个人,是因为她的取舍是由自己决定的;说属于社会,是因为她在社会活动中,充当特定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要承担法定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就区域而言,天下之大,重名重姓者不可避免,那是后话,这里暂时不表。
姓名,是伴随人类历史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一种需要,是人类分支、家族繁衍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标识。特别是姓,就家族而言,自有文字以来就一直固定地流传下来,从不改变,即使历经战乱、朝代更迭也不会改变;除了因时代发展需要而进行简化使其字形、字画有所改变或因某种特殊需要而不得不作改变,比如古代为避免政治原因带来的杀身之祸而改名换姓则是不得已而为之,实非本愿。
历史上的名人,大都有一个好名字,受万代传颂;其字形、字义、字音,无不考究。古人不但有名,还有字、号等。
在中国汉语里,关于“名”的词汇有很多。诸如:名正言顺;名符其实;有其名必有其实;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技,教子一技,不如赐子好名。可见,古往今来的人们为什么那么重视姓名了。
姓名,不论达官贵人或是平民百姓,家家都使,户户都用,大众化工具而已,平常无奇,司空见惯,一般人不会有谁特别地在意她的内涵,然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近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却上升到学问的角度去研究、探索、总结,以致发展成为现代的姓名学,风靡中华,不断煽起人们起名改名、趋吉避凶的心理风暴。
姓名学真正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学问,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当初在东南亚、港澳台、日本、韩国、美国等地区流行,后传入大陆。她不象中国的八卦学已有几千年历史了。虽然,我们的祖辈十分重视姓名,也不过是重视字形、字义、字音罢了,从学问高度考虑,过去还是少有问津者。姓名学实际上是近代西方华人后裔,根据中国名人的人生荣辱沉浮,结合一些阴阳理论,归纳出来的一种概率、规律,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学问,但却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实事求是地说,她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是唯一的、绝对的衡量人生吉凶的标准。即是说,姓名对人生有一定影响力,但不是决定因素。毋容置疑,姓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生的吉凶祸福穷通寿夭信息,包括地位,权势,能力,事业,健康,性格,婚姻,刑罚,处世态度,进取精神,事业兴衰,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交能力,成败趋势等等,但她最终也摆脱不了时间、空间、流年、干支、五行生克制化,阴阳此消彼长的概念,所以也应归属于易经文化的范畴,是易学在新时代产生的又一个分支而已。
我国的汉字因历史久远,有繁简之分。目前大陆流行简体,但个别繁体字也用,就是以简为主,以繁为辅,简繁兼而用之;而港澳台地区,因其特殊的历史缘故,繁体字占绝对优势,也就是以繁为主。因为姓名学开始是在繁体字使用区风行起来的,强调以繁为主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占全球将近1/4人口的中国大陆简体字一统天下,再片面地强调使用繁体,是不是有不合时宜之嫌了。